疫情催生「體驗經濟」 手作風潮帶動逾1.7億產值

1,161 次觀看・1 週前

台北市 / 綜合報導

近年來台灣刮起「手作體驗」的風潮,網路上可以搜尋到各種手作課程,結合了送禮和休閒的價值,而這樣的「體驗經濟」隨著疫情過後更加蓬勃。而根據「文化內容策進院」的調查,文創產業中的「手工藝教學產業」的營業額,在2022年總營業額已經來到了1億7千多萬,加上政府推廣文創產業、以及國際旅客喜好體驗行程,推估接下來的產值發展將愈來愈好,但「瘋手作」的原因究竟是什麼?一起來了解。

想要送個禮物給心愛的人嗎?現在已經不流行用買的,現在流行用自己動手做,更有紀念價值。這間位在大稻埕的工作室,主打手作銀飾,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款式,讓老師帶著你動手做,選定完款式之後,接下來就要開始實作了。跟著老師的步驟,沒有學過工藝的我們,在舒適的空間內,一路敲敲打打,也就這麼輕鬆的完成了作品,台灣颳起「手作體驗」的風潮,網路上隨意搜尋就能找到,結合送禮和休閒價值的各種手作課程。

像是另外這一間,除了可以做手飾之外,你還可以手做地毯和日式跟紙燈,在正式開始製作地毯前,老師拿著簇絨槍,手把手的帶著我們練習,學員可以手繪自己想要創作的圖案,選定顏色在畫布上打上毛線,約莫三四個小時後,一張DIY地毯就能帶回去,而這樣的手作課程有多夯?

根據文策院調查,文創產業中的手工藝教學產業的營業額,和疫情時期的2021年相比,2022年成長率來到56.56%,總營業額1億7千4百87萬,推估加上政府支持的助攻,以及解封後國際旅客喜好體驗行程,2023年後的產值將會更高,業者說:「我們最好最好一個月營業額快百萬。」

但要製作一張地毯,消費也不算便宜,觀察市面上的一堂地毯手作課程,價位從2千到3千不等,即便許多人花了錢、花了時間,成品不見得做的精緻,但手作課程依舊擁有高人氣。這樣的心情,就是消費心理學上的宜家效應(IKEA effect),這個論點在2011年由歐美學者提出,舉例當我們購買宜家傢具產品,費了一番心血組裝了之後,頓時充滿成就感,因此在製做的過程中投入的情感越多,這物品對製造者的意義就越大,而這些手作課程就抓準這樣的心理,以販售「體驗」取代「商品」。

業者說:「手做的話它會有自己手做的過程,那它當然一定會比你到現場,直接去購買的東西,還要更有溫度。」然而手作課程,也得面臨一次性消費的問題,也就是大多數消費者體驗後,短時間內就不會願意,花錢在同一件物品上,而這也成為業者面臨的困境,業者說:「我開了後的一整年內,大概開了大概10幾20家在台北,現在玩的就是變得在玩差異化,到底要怎麼跟其他手工教室不一樣?」

就是為了和其他人不一樣,於是這間工作坊,近期開發了手做紙燈的課程,瞄準對日式文化和藝術品,較有興趣的客群,這個你還要把它化繁為簡,就是大概要弄起來好像,不會真很,對太複雜,你說的這個重點非常的好,業者除了得不斷思考如何提供,和其他工作坊不同的服務,也得繼續研發和端出新的課程,讓消費者能有更多的選擇,才能在這一波手作浪潮中,持續保有競爭力。

原始連結